四月的雨

好久不见,回家有半个月了,一直没有在LOFTER 上动笔,偶尔的一些想法之类的,一般也就简化为几句发在了朋友圈上,今天整个秦皇岛市下大雪,莫非是因为雪让人变得多思和敏锐,突然想把最近几天在想的事情整理整理写点什么。
最近在重新阅读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认真的读,自然就有了很多思索。
尤其是书中的语句与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
这几天大概是体会到了父母和朋友是如何看待我的。孔子有一句话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因为能够感觉到朋友的眼里我大概是一个文胜于质,因而显得有一些虚浮的人吧?有时候就是他们说的理论性太强,而轻视了很多事情的实践。我想呢,如果在一个粗野的人眼中来看,那么我注定是书生气的,如果在一个饱读诗书的人眼中来看,我反而会显得粗野了。
话说到这里,曾经一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哲学,这几天慢慢的理解到了,哲学就是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然界,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看待形而上的上帝,如何看待形而下的实际生活的。
可以说哲学研究,是人之所以为人和人该如何为人的学问。
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周遭的事物,是一件比我们想象中,重要的多的事情,甚至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能否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能否对自然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认识,又应该怎么看待每个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呢?
经常有人说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在意周围的人眼光和评论,而勇敢做自己。那么这句话的相反面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武断自负,而缺乏反思精神,批判意识。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文胜于质的人,起码我认为不是。文与武的成分在我身上如何分成,这一点虽然不必纠结,但值得纠结的是,我对自己长久以来的看法到底有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的,又怎么能得到关于自己的真理性认识。
当然自己看待自己,本身就是主观的。这一点和周围每一个客体看待我,没有任何不同,都只是一面之词,虽然我作为一个陪伴我成长20多年的一个朋友,就信息和经历来说是最充分的,但首先记忆是存在不客观的成分的,其次,我无法整体的把握一个关于我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
不只是我不可以,其他人更不可以,也不可能。
周围人的建议只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和对我的认知,给出的不可全信的言论。纠结于此,一定会陷入误区。那么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不能是想当然的认为,想要获得某种客观性,就只能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曾所带来的客观影响。
哲学的另一重要研究命题是自由,最近观察家里两只小狗,心想对动物来说的确是没有所谓的自由的,自由仅仅是对于拥有理性的人来说的。
在学校的日子,煎熬,痛苦,不自由,曾经以为回家可以改变这一困境,后来发现不是的,回家以后的日子,依旧煎熬,痛苦,不自由。
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学校的问题,也不是家庭的问题,本质上是我的问题,因为我的自身原因,受到了了束缚的对待,受到了自己不能理解的评价,人的痛苦本质上还是由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他人恶意带来的,尤其是我的父母,他们并没有恶意害我的愿望。所以尽管我不自由,我也无法怪罪他们。自己不能责怪,而只能改变,运用理性去改变。

自由这个概念很复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人因拥有理性而自由,与动物一样,被感性所束缚住的人,注定是不自由的。
也就是说意志坚定的人,拥有理性的人选择自己行为,并且遵守自己所选择的这种可以奉为普遍行为准则的某种东西,可以称之为道德律的东西。
困了,改天再写,感觉以上的话没什么值得看的意义

评论

热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