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雨

随笔

好久没写lofter,甚至没打开。理由很简单,很多文章莫名其妙被封,让我对这个平台很失望。根本连申诉都懒得申诉。但是回头看看这个经营了三四年,存了三百多篇日记,承载着三四年情感到的抒发和有趣回忆的地方,依旧是有感情的。

学哲学两年以来,没看其他书。最近慢慢缓过来,可以接触进去各种文学历史和乱七八糟的文字了。也说明我对哲学的消化程度提高一些了吧。

鉴于自己最近记性越来越差了。读的书做一些记录,如果有人碰巧看到,说不定也会有些略微的启发。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章,论证沉思之所以是最完善的幸福的时候,给了六点理由。

首先,幸福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而沉思是人灵魂中最高贵 高等部分,努斯的实现活动。努斯最具神性。

第二,沉思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最为连续,最为持久。

第三,幸福中必然包含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爱智慧的活动中的快乐纯净又持久,是所有活动中最令人快乐的。

第四,沉思包含最多的自足。只需要一个人一个脑袋就够了。公正节制等其他德性还需要依赖对象。

第五,沉思是唯一因自身之故而被喜欢的活动。是终极目的。

第六,沉思是闲暇的。亚里士多德很看重闲暇,作为别无目的 完全处于兴趣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因自身之故而被选择的性质。政治与战争等实践活动都不是闲暇的。

根据纳斯鲍姆的解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然而,沉思的生活作为人灵魂中最具神性部分——努斯的实现活动,是超越了“人”的生活的。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这与第一章的幸福观并不矛盾。邓安庆教授在无形而上学的伦理学之意义与限度一文中,也提出此观点,认为沉思的生活只有具备了属人的德性的人,才有机会追寻。因而是更高的追求。

其实,我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作为一个可朽者,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神与兽的混合体。只有将身上最好的部分,追求不朽的努斯发挥到最好,才是最幸福的。幸福一词(eudaimonia)本身就有受良善之神祝福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更是说,智慧的人是神所最爱的,而这样的人可能就是最幸福的。神似乎会赐福于最崇拜努斯并且最使之荣耀的人。
虽然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但他依旧带有柏拉图主义的理智主义倾向。道德德性由于涉及感性,因而就混入了兽性,是与人的混合本性相关。这种混合的属性是完全属于人的。所以合这种德性的生活与幸福是低于合努斯的德性所追求的沉思生活的。

评论